【党建引领】红色赋能以红领专——慈善站专职社工“学习强国”学习纪实(二十八)
【党建引领】红色赋能以红领专——慈善站专职社工“学习强国”学习纪实(二十八)
★
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学习、建设“学习型大国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加强江阴市慈善工作站专职社工党性工作,用党建引领公益慈善和社会工作,在江阴市民政局和江阴市慈善总会的指导下,江阴市慈善工作总站持续开展“用好‘学习强国’落实每周一荐”活动。
注重“学”“思”“用”结合
红色赋能
以红领专
下面跟着小编脚步
一起来看看慈善社工们的学习成果吧!
《湖北:“妈妈岗”就业之路越走越宽》
推荐来源
来源:学习强国APP—经济日报
推荐者:江阴市澄江街道慈善站社工 赵逸秋
推荐时间:2025-06-04
原文链接:《湖北:“妈妈岗”就业之路越走越宽》
推荐理由
湖北的“妈妈岗”真的很暖心!它让妈妈们既能工作赚钱,又能照顾孩子,解决了好多家庭的烦恼。这种模式很灵活,岗位选择也多,还能提供培训和托幼服务,真是太贴心了。作为社会工作者,我觉得这是个特别好的尝试,值得我们去推广,让更多妈妈受益。
学习心得
湖北的“妈妈岗”模式,真的是在为妈妈们“量身定制”就业机会。以前,很多妈妈为了照顾孩子,不得不放弃工作,心里既不甘心,又没办法。现在有了“妈妈岗”,她们可以灵活安排时间,上班带娃两不误,真是太好了!
目前,广东、江西、湖南、安徽等省也在推广“妈妈岗”模式,它不仅让妈妈们有了收入,还让她们重新找回了自我价值。这种模式也让我意识到,社会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,要真正走进服务对象的生活,了解她们的需求。比如,很多妈妈担心工作时间太固定,没法照顾孩子,“妈妈岗”就通过弹性工作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;还有些妈妈担心没有技能,“妈妈岗”就提供了培训机会,帮助她们提升能力。但我也发现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。比如,现在岗位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,每天完成计件量,所以工资不算高,妈妈们的职业发展空间比较有限;还有一些企业,虽然设置了“妈妈岗”,但配套措施不够完善,比如托幼服务不够专业,或者劳动合同不够规范,这些都可能影响妈妈们的就业体验。
那么,作为社会工作者,我们是否可以做些事情来改善这个现状呢?比如,可以和企业合作,开发更多适合妈妈们的岗位,尤其是那些收入高、有发展空间的岗位;还可以组织一些法律讲座,帮助妈妈们了解自己的权益,避免在工作中吃亏;另外,也可以呼吁政府出台更多支持政策,减轻企业的负担,让“妈妈岗”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。
总之,“妈妈岗”是个很好的开始,它让我看到了社会工作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潜力。当然,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,从而让这个模式更好,让更多的妈妈受益。
《向绪前:11年坚守,她是100多个孩子的“妈妈”》
推荐来源
来源:学习强国APP—极目新闻
推荐者:江阴市城东街道慈善站社工 戈琳
推荐时间:2025-06-11
原文链接:《向绪前:11年坚守,她是100多个孩子的“妈妈”》
推荐理由
向绪前老师放弃公职、坚守困境儿童教育的事迹,展现了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。她用实际行动证明,教育不仅是职业选择,更是生命价值的体现。文章中“特殊课程表”的设置(包含心理辅导、生活技能等)、“一人一策”的关怀方式(过敏食物便签、备用衣物等),为特殊儿童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样本,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学习心得
向老师对30多名分流困境儿童的持续关注,完美诠释了“社工人在情境中”的专业视角。她不仅看到孩子们的教育需求,更敏锐地捕捉到户口、监护等系统性困境,这种整体性思维正是社工评估服务对象需求的关键。面对特殊儿童,向老师注重发现“孩子们很懂事、自理能力强”等优势特质,而非单纯聚焦问题。这提醒我在未来服务中,要像她一样善于发掘服务对象的潜能,用优势视角激发改变动力。其中联动社区、志愿者、大学生团队等多方资源,展现了出色的资源整合能力。这为我们在社区工作中如何构建支持网络提供了优秀范本。
这次学习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更是专业成长的重要契机。我将把这份感动转化为行动力,在社工道路上坚定前行,为更多“困境花朵”寻找适合他们生长的土壤。
《让更多城市“摆渡人”参与社会服务》
推荐来源
来源:学习强国APP—浦东学习平台
推荐者:江阴市夏港街道慈善站社工 陈述
推荐时间:2025-06-18
原文链接:《让更多城市“摆渡人”参与社会服务》
推荐理由
该文章介绍了上海“社志融合”暖“新”行动,通过“专业社工+志愿服务”模式,赋能网约车司机参与公益服务,形成“企业-司机-居民”多方受益的闭环。案例生动,模式创新,展现了社会治理中资源整合、多方协作的实效,为激发新就业群体社会价值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
学习心得
本文以上海“益路暖行”项目为例,展现了如何通过“专业社工+志愿服务”模式,激发网约车司机的社会责任感,形成可持续的公益生态。这一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,社会治理的创新不仅需要政策引导,更需要挖掘社会潜在力量,构建多方共赢的协作机制。
文章中提到了乐群社工服务社通过调研需求、搭建平台、整合资源,将网约车司机的职业特性与社区需求精准对接。例如,组建志愿服务车队为特殊群体提供公益接送,既解决了居民的实际困难,又让司机在助人中实现个人价值。这体现了志愿服务不能仅靠热情,更需要专业力量介入,确保服务的可持续性和精准性。社工的角色不仅是组织者,更是资源链接者和能力建设者,他们的专业策划让“好人好事”升级为“长效服务”。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形成了“政府指导-社工策划-企业支持-司机参与-居民受益”的闭环。区委社会工作部提供政策支持,企业提供车辆和司机,爱心企业补充物资,社工负责统筹协调。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公益“单打独斗”的局限,让各方在协作中各得其所:企业提升社会形象,司机获得认同感,居民得到切实帮助。这启示我们,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更多这样的多方联动。网约车司机在公益接送中不仅提供了服务,也收获了尊重与成长。文中提到,一位司机紧急护送尿毒症患者就医,让患者家属倍感安心。网约车司机的方向盘,不仅能载客,还能传递温暖;社工的专业性,不仅能策划活动,更能激活社会资本。这种“助人自助”的效应,正是社会治理追求的目标,让每个人都能成为问题的解决者,而非被动等待援助。
未来,期待更多“社志融合”模式涌现,让城市的“摆渡人”成为温暖的“播种者”,让“流动的服务”织就更紧密的社会治理网络。
《安徽马鞍山博望区:“小网格”托起基层治理“大格局”》
推荐来源
来源:学习强国APP—博望融媒号
推荐者:江阴市申港街道慈善站社工 刘薇
推荐时间:2025-06-25
原文链接:《安徽马鞍山博望区:“小网格”托起基层治理“大格局”》
推荐理由
博望区博望镇西城村创新推行的“网格化服务管理+小板凳议事”模式,是基层治理的优秀范例,极具推广价值。
学习心得
该模式巧妙融入“六尺巷精神”,以谦和、包容、共商的智慧推动基层善治。网格化服务管理让工作人员真正“沉下去、听民声”,将辖区科学划分为12个网格,配备专职人员与志愿者团队。网格员常态化入户走访,借助“小板凳议事会”,在小区广场、庭院树下等场所与居民“零距离”交流,精准采集信息、联络民情,实现群众诉求反映、处理、办结的“一链式”服务。在矛盾调解中,“小板凳议事”发挥了巨大作用。针对邻里纠纷、物业矛盾等常见问题,网格长及网格员组织多方参与调解,以“拉家常、讲情理、明法理”的方式,让矛盾双方化干戈为玉帛。
此外,“小板凳议事”还激发了居民共建共治的热情,构建了共建共享新格局。通过“小事网格办、大事协商办”的模式,推动多项民生项目落地,让居民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。从“陌邻”变“睦邻”,从“被动管理”到“主动治理”,西城村以“小板凳”架起党群连心桥,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,值得各地学习借鉴。